天后宮|守護多元族群的百年信仰中心

關山天后宮-關山

關山鎮水源充足、地饒豐田,又位於花東縱谷較寬廣處,開發甚早,人口組成包含客家人、閩南人、外省人、平埔原住民、阿美族等多元族群融合,因此造就多樣的宗教信仰:集結了道教媽祖天后宮、佛教南山寺、天主教堂、基督長老教會等,帶給關山豐富的文化底蘊、滋養此地文化的涵養。

位於縱谷線上的關山,雖不靠海卻擁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媽祖廟,信徒遍及池上、海端、鹿野、延平等鄉鎮,是花東地區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——關山天后宮。

天后宮媽祖最早是於清代光緒20年(西元1894年)間,由自台中來到東部拓墾的信徒迎來一尊媽祖到關山鎮,並將媽祖供奉在三民路21號的民宅後方草房,當時廣受同樣自外地移入的墾民們篤信膜拜。1895年後,因馬關條約台灣轉由日本統治,大正5年(西元1916年)因颱風摧毀草房,改遷至今中山路69號民宅後方繼續供奉。日後,因信徒與日俱增,參拜人數絡繹不絕,導致出入不便,於大正10年(西元1921年)再次遷往今三民路55號民宅供奉。然而神像久祀民宅非長久之計,信徒開始倡議興建廟宇專門供奉,幾經多方籌措捐贈,終於在昭和5年(西元1930年)完工,並舉行建醮大典,陪祀神農帝君與關聖帝君。

昭和12年(西元1937年)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日人政府嚴正施行「皇民化運動」,企圖消滅台灣漢人的民族意識,透過打散地方傳統宗教帶來的意識形態與凝聚力,執行一項「寺廟總整理運動」,強迫台人毀棄神像、寺廟等,並加強日式神社的參拜信仰。同年鑄造的第一口鐘上,「里壠  天后宮」字樣,註定無法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正大光明地敲響鐘聲,關山天后宮為避免神廟建築遭毀壞,因而更名關山寺,改信奉三寶佛祖,但是暗地裡仍繼續媽祖的祭祀與祭典。

民國34年(西元1945年)二戰結束,台灣光復,關山天后宮得以恢復正名,信徒能繼續媽祖信仰。但建築物因年久失修,恐有倒塌虞慮,地方仕紳吳光亮等信徒提議重修,修復工程直至民國59年(西元1970年)完成。民國68年增建三寶佛殿,民國71年(西元1982年)門樓建成於今日樣貌,並鑄成最後一口鐘。配合十大建設,廟的左前方改建一座戲臺,戲臺前的半月形魚池上懸掛著五個吊鐘,代表不同歷程的時期。

  • IMG 6933
  • IMG 6947
  • IMG 6995
  • IMG 6974
  • IMG 6905
  • IMG 6911

佔地約400坪的關山天后宮,正殿供奉天上聖母媽祖,左殿繡簾上書「文明威武震人間」供奉關聖帝君、至聖先師孔夫子;右殿繡簾上書「五穀豐登民安泰」供奉神農大帝、註生娘娘等。廟埕左右兩棵超過70歲的茄苳樹一起見證歷史的演進,與無數信徒的虔誠禮拜與祭祀慶典,重要大典如:農曆元月十五的元宵祈福活動、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聖誕,俗稱「媽祖生」的誕辰更是重大日子,熱鬧陣頭、神轎遶境,鞭炮聲不絕於耳,從早到晚關山鎮民皆共襄盛舉,廟埕人潮絡繹不絕。還有七月半的中元普渡和十月十五的謝神完福平安祭。

屹立大關山下的天后宮,時而陽光普照、時而山嵐繚繞,百年守護山城裡的人們,撫慰無數的心靈,伴隨鎮民的成長與逝去,臺九線上的信仰中心,若您經過此地,不忘雙手合十、祈福庇佑,或靜靜地聆聽這時空乘載的低語。


關山天后宮
電話:089-811137
開放時間:05:00~21:30
地址:台東縣關山鎮中華路2巷1號
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