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壠驛(關山舊車站)| 穿越古今的時空旅站

里壠驛-關山舊火車站-關點

距離關山火車站約100公尺的「里壠驛」,是保存良好有著歐洲風格的日式建築,為昔日的舊火車站。關山舊稱「里壠」,是源自阿美族語「紅蟲」之意,因此地群山環繞、泉水充沛,好發很多恙蟲之故。清朝時期,大多著重台灣西部的發展,東部的拓墾,自西元1895年(明治28年),馬關條約後的日治時期才開始深入對台灣東部的開發。而關山的行政位階也因日人的設郡拔擢提升,成為花東縱谷線上相當重要的一環。

日治時期為開發東部地區的資源,於明治41年(西元1908年)由私人經營開始架設輕便軌道(又稱手押軌道),明治44年(西元1911年)完工,大正8年(西元1919年)台東製糖株式會將此段改為762公釐的糖業鐵道,稱作台東製糖會社線,里壠這段期間即設有停車場,停車場或稱「驛」,就是今日的火車站之意。大正11年(西元1922年)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收購台東製糖會社線,與花蓮至璞石閣(今玉里鎮)的台東線接軌,成為國有鐵道,同年4月20日設「里壠驛」開始營運。

昭和11年(西元1936年)啟用的「里壠驛」車站建築採日本北部農家風格,當時的日式建築深受西化影響,屋頂是曼薩爾式設計(Mansard Roof),以法國設計師曼薩命名,特點是將屋頂分為兩折,上坡緩而下坡陡,又稱為複折式屋頂,高聳的屋頂讓閣樓層可以獲得更大的運用,也可提高採光度,盛行於19世紀,法國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時期,廣泛運用在巴黎的公共建築上。車站屋頂為兩段傾斜的五角屋型,屋頂牆巧妙安排一個半圓形小窗,和縱橫相間、四格一排的採光窗,最上面還使用切角頂,給人更加強烈的入口意象視覺效果。主體採西洋磚造結構,建築左右對稱,兩側為木造建築,為東部鐵路幹線僅存的日治時期歐風建築。台灣近代建築如「台北賓館」、「監察院」、「撫臺街洋樓」、「台南地方法院」、「新竹火車站」等常見這樣的和洋混合、曼薩爾式屋頂的風格,然多保存於西部,東部的「里壠驛」實為難得的歷史古蹟。

  • CW20193062
  • CW20193063
  • DSC01279

昭和12年(西元1937年)二戰爆發,戰備物資大量仰賴東部的供給,當時日人認為需極力開發東部,為加速發展,裁撤原本的里壠支廳提升為「關山郡」,掌管今日的關山鎮、池上鄉、鹿野鄉、海端鄉、延平鄉,里壠驛改成「關山驛」。台灣光復後,關山驛一度改稱里壠站,之後又順應民意改稱關山站。至民國69年(西元1980年)花東鐵路拓寬為1067公釐,鐵路局另設新的關山車站。縱谷地區多溪流,橋樑容易毀於大水天災,公路運輸難以開展,對外交通主要還是仰賴鐵路進行,以貨運為大宗,關山是集貨中心,設有貨物卸裝區,主要載運縱谷地區的甘蔗、西部來的肥料、公賣局的酒品、花蓮港的水泥、鐵路維護所產生的石渣、國防單位移防時的軍事設備與行李包裹等等,當時的貨物是以牛車做接駁到火車站再載運到目的地。

過去,台東是製糖大本營之一,主要原料白甘蔗從日治時期到戰後都是管制品,一般民眾不可以隨意食用。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,一小塊糖都是奢侈的享受,於是,在鐵路旁虎視眈眈,等帶著運載白甘蔗的貨車出現,再追趕著火車扯下甘蔗,幸運拾獲後啃著硬梆梆的白甘蔗,那口蔗香滿溢的滋味、那份甜上心頭、追來的幸福,箇中的喜悅想必不是如今富足世代的我們所能想像的感受吧!民國80年代,公路運輸改善,大型貨車逐漸取代鐵路貨運的便利性,高機動性的優勢,讓火車物運逐漸式微,每當「叩囉!叩囉!」火車來了的聲響,或許仍惹得許多人莞爾一笑,回憶起那段追火車的美味。如今轉而主要接載客運運輸的火車,幾步之遙的關山新、舊火車站之間,正領著旅人踏上古往今來穿梭時空的旅行。


里壠驛(關山舊火車站)
開放時間:外部空間全年開放
地址:台東縣關山鎮中山路2號


購物車